【防艾科普园地】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你!一起来关注大学生不安全性行为与哪些因素有关

来源: 长城网  
2022-06-29 19:40:11
分享:

  不安全性行为是指在不了解对方HIV感染状况的情况下进行无保护性交的行为,已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主要原因。

  2010至2019年期间青少年中报告HIV感染者数持续增加,其中在15~24岁年龄的青少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中,学生病例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8.5%增至2019年的21.7%。近年来国内外对大学生性行为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得到的结论尚存一定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旨在筛选导致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风险因素及其关联强度,为预防大学生HIV感染提供参考。

  本研究分析了潜在/暴露因素与大学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关联强度,在性别方面结果表明男生是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这与一项Meta分析结果相似,可能与中国传统上存在的“性与道德”对“两性”双重标准有关,说明女生较男生在性伴选择上更加保守和谨慎,多性伴侣或随意关系的情况较少。

  Meta分析显示年龄大、高年级均是引发不安全性行为的相关因素。

  这与另一项Meta分析结果相似,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主观行为规范对性行为约束力下降,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生理功能日趋成熟,性兴趣更为强烈,性观念更加开放;另一方面大学生接受多元文化速度快、途径多,加之边缘性行为增多,其个人伦理观在建立中易偏离,致使性行为随意性增加。

  本研究显示少数民族、城市是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有关因素。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学生性行为发生的危险性高于汉族,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可能与学生在接受性文化与性观念的同时,还受到民俗风情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是引起不安全性行为的原因之一,研究证实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与较早发生性行为、未婚妊娠和HIV感染有直接关联,这可能与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学生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有关。

  而医学专业、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参与艾滋病宣教是降低大学生HIV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比其他专业而言,由于医学专业学生因其独特的专业优势,易获取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知晓艾滋病预防措施,因此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情况相对较少。

  赞同婚前性行为是大学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关键因素。

  处于恋爱中学生发生的风险性是单身学生的4.847倍,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性观念逐渐开放,婚前性行为被更多大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强迫性行为中,婚恋情况比其他以及女生发生的性风险更高,由于被迫性行为大多是突发的、无保护的性行为,更易发生非意愿性妊娠、HIV感染等不良后果。

  成瘾性物质使用是增加大学生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有关研究表明发生过性行为者有吸烟、饮酒等成瘾行为的检出率均高于未发生过性行为者,在最后一次性行为前约有20.7%曾饮过酒;另有研究显示MSM中精神物质使用率为21.4%~28.3%不等,表明成瘾性物质使用与不安全性行为关系密切。国内外还有一些文献报道了月花费、性向、自我效能感、压力事件、网约临时性伴等因素对不安全性行为的影响,但由于数据偏少或其他原因而未被纳入本分析。

  本研究文献的选择是基于既定标准,部分有价值的关键因素由于受到各研究统计方法与量化标准不同而未被纳入。分析中纳入的原始文献大都是横断面和自我报告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部分相关因素纳入的文献数量偏少,如不同专业分类较为复杂,只对医学与非医学专业进行了分析,证据尚不够充分。

  当前,大学生不安全性行为受到多种潜在/暴露因素的影响,可能与一个传播艾滋病的性关系网络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有关。

  因此,亟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性道德和艾滋病预防教育内容,加大网络媒体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着力提升性健康知识及相关服务的可及性。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防控合力,根据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运用多种干预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最大限度减少成年期社会功能的损害。

  (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供稿)

关键词:防艾,HIV,疾控责任编辑: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