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通讯员 刘良超 苏原)12月14日,在武强县周窝村一家咖啡厅里,3名乌克兰音乐人正陶醉在吉他和萨克斯的旋律中。如今,周窝音乐小镇声名远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改革开放40年,周窝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走上了国际大舞台。
电力护航乐器产业快速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周窝村和普通农村没啥区别,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因为缺电,副业也搞不起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周窝村的电工崔海峰回忆起小时候。
1978年,周窝村平均每户一个月的用电量只有10千瓦时左右,连照明都不够。因为线路老旧,停电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到了浇地的时候,半夜就得去排队。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有了第一家小型乐器加工厂。可因为电力短缺,工厂三天两头停电,机器根本开不起来。
1999年,农网改造升级开始了,周窝村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春天。“农网改造升级一干就是5年。我们新建了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全县238个村全部实施了低压改造,换掉老旧的电杆、金具、线路,初步缓解了农村用电紧张的情况。”武强县供电公司员工周克俭回忆说。
2007年,周窝村的乐器加工厂不断壮大,以金音乐器为领头羊的乐器生产制作产业链初具规模,企业对可靠供电的需求愈发强烈。
武强县供电公司响应用电需求,加大电网建设力度,构建3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拉闸限电成为历史。
“没有供电公司的支持,就没有我们集团的今天。”金音集团从一个生产乐器配件的小厂,到现在成了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管弦乐器制造基地。负责人陈学孔对此十分感慨。
依靠乐器产业,全村人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好日子。
线路改造提升小镇旅游体验
“经过今年三月份‘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的开展,游客多了好几倍。你看我这屋里,空调、咖啡机、制冰机、电烤箱全天运转,要不是供电员工给我们换了新线,肯定顶不住。”咖啡厅老板康爱琴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熟练地通过“掌上电力”App查看当月用电情况。
自2012年起,为追赶新时代的脚步,武强县以乐器产业基地为基础,开始了一系列展新的规划:打造创意民宿、咖啡屋、乐器体验馆……一时间,周窝村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于一体的音乐小镇。
“10千伏线路入地7.02千米、0.4千伏线路入地12.8千米、安装箱式变压器11台、10千伏环网柜20台,整理迁移低压用户347户。”国网武强县供电公司负责周窝高低压入地工程的负责人童亮说,“如今,看不见电杆、电线的周窝音乐小镇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在改造这个村子过程中,把电力线路‘藏’起来,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布局,彰显了北方民居特色。这样一来,不仅留住了‘乡愁’,更使整个村子的文化价值陡然提升。”周窝村村民周利民说。
服务升级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多年来,供电公司为我们开辟绿色通道,高效完成变压器增容、线路改造等工作,还安排专门的客户经理为我们上门服务、检查设备,制订科学的用电方案、解决用电难题。”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学孔说道。
武强县供电公司与属地政府发改、招商等部门建立乐器企业投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定期现场走访、电话主动问询等方式,提前获取企业厂址、用电容量等信息,开辟乐器企业涉电绿色通道,针对性开展电网配套设施规划、立项、实施。截至目前,已保障60余家乐器企业提前送电投产。
同时,该公司与乐器生产企业建立乐器产业用能服务网格化承包责任制,为其逐一配置专职客户经理,通过“网上国网”能效账单,分析峰谷、容量和变损等指标,指导客户采取增设无功补偿装置、错峰排班等方式,年节约用电成本近400万元。
该公司还联合园区管委会、乐器企业建立用电会商机制,结合企业生产用电时段特性等,科学制定线路、变电站检修改造计划,满足企业用电需求及乐器生产工艺对电能质量要求,确保不发生电能质量问题造成产品缺陷事件。
“有了优质的电力服务保障,如今我们生产的西洋乐器产品涵盖了木管、铜管、提琴、吉他四大系列的所有品种,畅销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件件金音制造的乐器,在世界各地奏响了美妙乐章。”陈学孔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