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通讯员 冯英华)寒尽春来,万物生长。在易县西部深山区,牛岗乡台底村漫山的苹果树正悄然长出新绿,吐露无限生机。然而,这一切,刘玉民再也看不到了。2022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他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世,年仅57岁。带着对家乡的质朴深情,带着对乡亲们的无限挂牵,带着对美好生活期盼憧憬……他就那样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他的故事永远留在了白沙河畔,写进了太行深处。
牛岗乡台底村苹果园。易县宣传部 供图
“不跑官、不要官,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为官一任,就是要给老百姓做点事。”
刘玉民,出生于1965年,中共党员。1985年参加工作,1992年入党,历任坡仓乡乡长、城管处主任、牛岗乡党委书记等职务,无论什么岗位,他都任劳任怨,埋头苦干。2016年,获评第七届河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不跑官、不要官,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为官一任,就是要给老百姓做点事。”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2005年,他听从组织安排,从县直部门到山区乡镇工作,任坡仓乡乡长。2011年,调任城管处任主任。逢2012年“7·21”洪涝灾害,易县境内普降大雨。夜里,他放心不下,睡不着觉,自己开着车在辖区内一条街一条街地转,查路况、看险情。又逢城区菜市场改建,有群众不理解到城管处上访。他耐心细致地给大家伙儿做思想工作,很多群众因此和他成为朋友,有啥事都想找他唠唠。
2013年,他被任命为牛岗乡党委书记。“白沙河、黄沙口,羊肠道、荒坡头,贫困的日子望不到头。”当时的牛岗乡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基础条件差,百姓收入低。所辖10个行政村有8个是贫困村,全乡5千余口人里有五分之一以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耕地不足1亩,基本上还都是沙漏地和坡脚次地,每年种植一茬玉米,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280元。当时,就连乡机关办公用房也属危房,正在维修,乡干部只能“借住”在当地学校的几间旧房里办公,是全县有名的穷地方、苦地方。
“事儿都是人干出来的,越是苦地方,越是穷地方,越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刘玉民没有半点迟疑、半点埋怨。从上任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了下去。
“得为老百姓做点事,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抱定这样的想法,他一个村一个村地转、一条沟一条沟地看,爬过山、趟过河,脚板磨出了血泡,捏着地里的土疙瘩,他心里就想着、盼着什么时候能把这变成老百姓的金疙瘩。一有时间,他就走村串户拉着“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种养大户、贫困群众听建议、听想法,大家伙儿都知道乡里来了位瘦巴巴的、接地气的“刘书记”,话匣子打开了,话儿越说越亮堂。他又多次拜访曾经在牛岗工作过的领导和牛岗籍在外发展人员,听取对牛岗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保定参加的一场培训课上,老师讲到了“三优”富士苹果,一下子点亮了他发展苹果产业的念头。说干就干,他通过朋友找到河北农大专家解金斗,帮助谋划思路。“牛岗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有山没矿,发展工业很不现实,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好、土壤条件好、山场广阔等先天自然条件,变劣势为优势,在农业上做文章,发展高效农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河北农大专家教授、县林业、农业、国土、气象等有关县直部门技术人员的多轮实地踏查,让牛岗乡的发展路径一步步清晰起来。最终,“推进脱贫攻坚,发展苹果产业,建设林果专业乡”的发展思路得以确立。
刘玉民(右二)带领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易县宣传部 供图
思路定了,村里干部群众却打起了退堂鼓。这里人们的祖祖辈辈种玉米,旱涝保三分,穷是穷了点,但也不至于饿着。一说种苹果,谁的心里都没底。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刘玉民从改变乡亲们落后的思想意识抓起,先后组织乡村干部、村民代表、种植大户、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经理500余人次,到顺平县、平山县等苹果基地参观取经、开拓思路。他还和乡里的干部带上电脑、视频、技术资料,走村入户,掰开揉碎地给乡亲们讲牛岗种苹果的地质优势、发展前景。
“我们不仅要种苹果,还要把苹果种好,种出真正的好苹果。”在他的努力下,牛岗乡与河北农大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牛岗乡被列为“河北农大科技产业示范园区”,牛岗苹果在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方面有了强大的科技支撑。2014年,牛岗乡里开设了科教兴农讲堂,邀请河北农大苹果专家来乡里进行培训,平日里操持惯了锄头镐头的老百姓们开始拿起了纸笔。为了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经多方争取资金,牛岗乡又在骆驼峪村率先建起50亩苹果精品科技示范园,并栽植了部分当年就能结果的苹果树。
刘玉民(右一)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易县宣传部 供图
丰收时节,刘玉民把当地老百姓请到果园里参观品尝。“没想到咱牛岗真能种苹果”“这苹果个儿可不小”“你尝尝,还真是挺甜”……他看着树上红彤彤的苹果,听着乡亲们的对话,想像着山上山下牛岗苹果满坡的景象。他永远坚信,只要干下去,肯定能把事儿干成!
“只要对牛岗乡好,对老百姓好,让我把心掏出来都行”
牛岗乡台底村党支部书记牛全江说,刘书记心里装着一本民心帐。“种玉米遇上好年景,每亩产量1000斤,每斤1元,每亩毛收入1000元。还得去掉人工、种子、化肥、农药、浇水等花费,每亩纯收入也就300多元。种植苹果就不一样了,最低每亩纯收入也得几千元”。这是刘玉民给老百姓算的一笔经济帐,他说,自己就是农民,农民就得说农民的话。
土地分散在一家一户,一旦管理不到位,就是种上苹果树也难保障收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百姓利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他就自己查资料,没日没夜地琢磨。“他这个人忒拧。只要想干的,八匹马都拽不回来。”时任牛岗乡乡长的杨旭动情地说,“刚开始那两年,哪哪儿都难。要没有刘书记那股拧劲,恐怕就不会有现在牛岗。”
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刘玉民借鉴其它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结合牛岗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新模式。2014年,在乡里的支持指导下,由台底村党支部牵头,率先在全乡成立了“苹硕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生产设备、生产资料、管理技术“三统一”和土地、劳务、资金“三入股”。土地入股即农户以自己的承包地入股,不愿将承包地入股的农民,按每年每亩1000元流转给愿意土地入股的农民,还可以进行土地互换,达到愿种地的能种地、愿入社的能入社,解决了土地分散难集中、分散经营难管理、产业化发展难统一的问题;劳务入股即老人和妇女到合作社打工,就近务工,工资入股参加分红,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资金入股即动员村内比较富裕的农户投入资金入股,解决了后续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产业发展模式既充分保证了群众利益,也便于科学精细管理,实现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三受益。
对于刘玉民来说,这些苹果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几年,他根本就是就长在了地里。乡亲们忘不了,苹果嫁接初期,长了嫩芽,为了有效防治“天牛”危害,节省资金,他带着乡村干部利用晚上用旧报纸糊套袋,常常一忙就忙到十一、二点钟。乡亲们忘不了,2014年的那个夏天,正午的天气,他连午觉都不睡,顶着大太阳,和乡亲们一起给苹果树拧梢,脸晒黑了、胳膊秃噜了皮;乡亲们忘不了,2015年初冬的那场大雪,在县城开会的刘玉民,生怕乡里那些幼小的苹果树冻着。散会后,他沿着崎岖湿滑的山路,驱车100华里赶回乡里,带着机关干部和和乡亲们一起,挨棵儿抖掉树叶上的积雪,扶起压弯的树苗。
牛岗苹果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苹果。易县宣传部 供图
现如今,全乡成立林果专业合作社7家,注册林果企业3家,成立科技培训中心1处,建立精品科技示范园1处。牛岗乡苹果种植面积已辐射台底、骆驼峪、柳树片、座山台、牛岗村、碾子台六个村达3000多亩,产量突破300万斤,全乡人均收入达到8950元。
从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到成为全县的脱贫样板,这里演绎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风景。
“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有颗大‘心’,凡事都应该用心去做。”
刘玉民去世后,对于妻子李淑新而言,自己的心也跟着凉了,家里的主心骨没了。在相知相爱相随的35年里,刘玉民对家庭付出的太少,留下的又太多。
因为工作忙碌,刘玉民的母亲每次住院,他都未能陪护过一天;因为工作忙碌,唯一的女儿刘晨曦上学期间,他也未能接送过一次。结婚多年,夫妻二人没有外出旅游过一次。周末一有时间,妻子李淑新就会陪着他在牛岗围着地块、山坡、河套转苹果,她和丈夫一起看着苹果树在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发挥自己的林业专长为丈夫出谋划策。妻子不怨他,因为刘玉民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关爱着家人。他们和老人、弟弟、弟媳一家合住多年,夫妻二人视侄女、侄子如同己出,在金钱上从不计较,在生活上彼此照顾,一大家子分外和睦。“心中有桃源,处处有桃源”李淑新说这是刘玉民和别人说过的一句话,“他的心就是永远那么干净和坦诚。”
女儿晨曦也永远记得,她在选择从医参加工作后,父亲对她说:“要有颗大‘心’,凡事都应该用心去做。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争取成为一名医学大家。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像大地那样,容百川、纳万物,善待每一个人。”
2017年,操劳过度的刘玉民开始出现半身麻木、走路不稳、吃不下饭等症状。动脉堵塞、胃出血、肾衰等疾病伴随着他走过了最后的几年。让他最放心不下的,依旧是牛岗的苹果。病重期间,他还在给解金斗教授打电话,咨询如何有效应对“倒春寒”的问题。2019年,因身体原因,他调回县直。2020年,牛岗苹果通过有机认证,并注册了“大美易州牛岗”商标,“我在牛岗有棵苹果树”认领活动在台底村启动。刘玉民受邀,抱病坚持回到了这片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乡亲们选了一棵长得最好、挂果最多的树要送给他,被他婉辞拒绝。他说:“牛岗苹果产业发展不是哪个人的功劳,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各级部门的支持,离不开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这是属于大家共同的成果。我只希望,随着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我们能有机会更好地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2020年,刘玉民(左一)再次回到牛岗乡台底村与时任乡党委书记杨旭在苹果树下合影。易县宣传部 供图
他把心永远留在了牛岗,每次见到乡村干部都有说不完的话,还在谋划“以产业促旅游、以旅游促产业”的发展之路。去世当天中午,他还拉着台底村党支部书记牛全江攀谈了一个多小时,他还有无穷无尽的梦想。
妻子李淑新想对他说:“天阴了,太阳还会出来;花谢了,秋天就会结出果实;人没了,我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我想说,如果有来世,我还会助你一臂之力。”
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刘玉民选择了大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无悔!
牛岗乡白沙河景观。易县宣传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