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三交史话》石勒学习汉法促进民族融合

来源: 长城网  
2023-07-19 16:14:48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通讯员 陈瑞青)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羯族。石勒的祖父名叫耶奕于,与石勒的父亲“并为部落小率”。石勒年轻时曾从事耕田、沤麻等农业生产,恰逢荒年被并州刺史司马腾贩卖到山东为奴。由于石勒善于相马,因此结识马牧帅汲桑。公元305年,石勒和汲桑率领牧人,投奔起兵于赵魏的公师藩。公师藩失败后,汲桑释放郡县系囚,招聚山泽亡命,自号“大将军”。汲桑以石勒为前锋,攻下邺城,杀死司马腾。汲桑失败后,石勒率部又投靠汉主刘渊。公元311年,石勒军全歼西晋主力,并与刘曜、王弥部队攻破洛阳。公元312年,石勒以襄国为基地,迅速发展成为河北、山东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318年,前汉内乱,石勒率领军队攻破汉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次年,刘曜自立为帝,建前赵,迁都长安。后来石勒脱离前赵控制,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

  石勒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他以汉族贤明皇帝为楷模,重视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五胡十六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石勒施行的许多措施,均系效仿汉法。如在所占领的州郡查明户口,实行田租户调的征收。公元314年,后赵规定,“户出帛二匹,谷二斛”,比西晋、曹魏时的租税还要轻。在农业生产和发展遭受破坏的情况下,轻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据《晋书·石勒记载下》记载:“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孤老鳏寡孤人三石,大酺七日”。石勒实行鼓励农业生产的举措,常常派人或亲自巡行诸郡劝民农桑,接见并奖励“力田”者。石勒还“亲耕藉田”,参加农业劳动,尽管这种行为是仪式性的,但也充分体现出石勒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后赵还设立劝课大夫、典农使者、典劝都尉等职,劝课农桑。“以民始复业,资储未丰,于是重制禁酿,郊祀宗庙,皆用醴”。经过石勒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河北一带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有所恢复,出现“租入殷广”的新气象。

后赵石勒塑像。省民委 供图

  石勒定都襄国,创立后赵政权后,称羯人为“国人”,视为其政权的政治基础,对他们施行与汉人不同的法律。又置大单于一职“镇抚百蛮”,以他们为后赵政权的军事基础,实行胡、汉分治办法,营建东西官署,分管汉族和少数民族事宜。石勒竭力提高羯人的地位,称之为“国人”,不准汉人称他们为“胡”,否则治罪。有一次,樊坦和石勒在对话时,不小心说错了话:“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樊坦口出“羯贼”犯了忌讳,按律当治罪,但石勒却说:“羯贼竟敢抢掠!今当补偿”,“孤律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在石勒看来,羯族侵害他人财产,理应偿还,制定法律规则并不是要防范德高望重的文人。同时,石勒见樊坦清贫,赐给他车马、衣服以及三百万钱。还有一次,一名胡人醉酒驾车闯入宫门,石勒大怒,认为宫门小执法冯翥失职,要治他的罪。冯翥情急之下没有避讳“胡”字,辩解道:“看到有醉胡乘马驰入,我大声制止,但是他听不懂我说的话。”最后,石勒赦免了冯翥。从这一点来看,石勒虽然有意提高羯族地位,但在执行政策时还是能够依据实际情况网开一面。

  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胡汉风俗各异。石勒在进攻平阳时,“命张敬率骑五千为前锋以讨准,勒统精锐五万继之,据襄陵北原,羌羯降者四万余落”。接着,“勒攻准于平阳小城,平阳大尹周置等率杂户六千降于勒。巴帅及诸羌羯降者十余万落,徙之司州诸县”。虽然当时的民族还存在隔阂,但是内迁的羯族与汉族有了交流、交往的机会。石勒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大力整饬风俗,对促进民族的和睦共处起了积极的作用。石勒率先革除自己民族的陋习。胡人有酗酒之风,对后赵初期经济恢复不利,酗酒又容易滋事伤人,他就下令禁酒。他接受儒家伦理观念,下书禁止胡人娶亡兄之妻和在办丧事中办婚娶的习俗,保留了胡汉各自的烧葬习俗。石勒的这些措施,缓和了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间的交往。

  石勒统治时期,十分注意调整汉族与统治民族之间的关系,早在他依附刘渊的匈奴汉政权袭击河北时,虽对西晋政权的官吏肆意残杀,却注意笼络河北土著豪族。他攻占坞壁堡垒等民间自卫组织后,任命坞壁堡垒主为地方长官,借以征调军队和财物,力图进行一种有秩序的统治,还将其中的士族集中在一起,号称“君子营”,致使“衣冠之士靡不变节”。石勒还重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提拔他为右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张宾在后赵政权中任大执法,总理朝政,为百官之首,而张宾也“机不虚发,算无遗策”,对后赵政权的建立、巩固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张宾的辅佐下,石勒“开襟下士,士无贤愚,造之者莫不得尽其情”。石勒在襄国正式创立政权后,又将朝臣中掾、属以上出身魏、晋士族者三百多家迁到襄国崇仁里,置公族大夫加以掌管,并严令少数族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他还置左、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恢复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制度,使士族取得了特权。石勒听取谋士张宾的建议,曾两次清定九品,又设立太学、小学和郡国学,培养将佐和豪族子弟。石虎即位后,也肯定士族特权,并将对关东士族的优待扩大到关中的望族。

  石勒尽管自己不识字,但却喜欢士人给自己读书。据《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记载:“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之中,常令儒生读《春秋》《史》《汉》诸传而听之”。石勒还经常与臣下讨论帝王的功过是非,其思想言论令人称奇,“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一次,他让人给他读《汉书》,当听到郦食其劝刘邦封六国贵族后代的故事时,他说:“此法当失,不能够成就天下!”石勒认为西汉建国分封六国勋贵为诸侯王是不合时宜的,这样做只能造成天下大乱,不利于国家统一。当他听到张良为西汉建立出谋划策时深为赞叹地说:“赖有此耳。”石勒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群雄逐鹿的混乱年代统一全国,就是因为有了像张良这样的大臣尽心辅佐、冒死进谏。所以石勒在自己的施政过程中,也十分注意纳谏。有一次,石勒要到郊外打猎,主簿程琅进谏道:“现在刺客很多,而且草深林密,恐怕会发生变故。而且树林内枯木朽株尽能为害,驰聘之弊,今古戒之。”程琅认为时局未稳,刺客横行,作为帝王应当谨慎从事,不可逞一时之快,招致祸端。石勒听了很生气,说:“我现在能力足够应付变故,你只知道书本上的事,不用和我多废话。”结果在打猎过程中,坐骑被枯木绊倒,石勒从马上摔下,几乎殒命。石勒此时方知悔悟,说:“不用忠臣言,吾之过也。”于是赐程琅朝服锦绢,封关内侯。有了这次教训以后,石勒更加注重纳谏,“于是朝臣谒见,忠言竞进矣。”

  石勒作为羯族的杰出代表,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在建立后赵的过程中,积极吸纳汉族士人作为幕僚,为统一河北提供智力支持。后赵建立后,石勒积极学习汉法,发展农业生产、调和民族关系、大力提倡文教,使后赵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下特然独立,乃至修撰《晋书》的唐初诸公,也不得不承认石勒为“一时之杰”,发出“古之为国,曷以加诸”的赞叹。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课题组成员)

关键词:燕赵,三交,史话责任编辑:孙兴兴